马斯克的脑机接口又上热搜了。Neuralink刚刚宣布,他们在一天内成功完成了两例脑机接口植入手术,患者恢复良好。
这不是第一次看到这样的奇迹了。在此之前,首位植入患者诺兰·阿博已经能够用意念控制电脑鼠标,下象棋、玩游戏就像正常人操作触摸板一样。更让人惊叹的是,第二位患者不仅能玩电子游戏,还学会了使用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创建3D物体。脑机接口真的开始从科幻变成现实了。
这些成功案例只是开始。更大的愿景还在路上:街道上的轮椅少了,曾经叫不出子女名字的老人突然记起来了自己的一切。
这不是某个情感满分的广告文案,而是Neuralink一步步变成现实的奇迹。有多少人被这样的宏伟愿景击中,但当你真正向前一步想想,哪些问题正在悄然滋生,又有多少挑战在被精心包装成温情广告时被忽视了?
瞧见这些成果,不少人估计会寻思:这难道不算是挺棒的事儿?
展开剩余76%瘫痪者重获新生,失能者找回希望,科技真的在改变世界。
但先别急着庆祝,因为所有梦想背后,资本家的算盘就开始响了。
Neuralink估值一路飙到百亿美元,资本不只是冲着「做善事」去的。
只有把芯片规模化生产,把设备卖给更多甚至可能没病的人,才能覆盖研发生产和商业运营的大笔投入,这是高科技背后很现实的商业逻辑。
你心里或许升起疑问:芯片到底会不会成为健康人的「人脑升级件」?会不会有企业用「更聪明、更高效」的蓝图诱导普通人给自己大脑打补丁?道德底线还能守得住吗?
即便今天Neuralink先行的植入手术,更多也是聚焦瘫痪者和特定疾病人群,但无数脑机接口公司都在拼命追求从医疗场景切入未来大众日常的那一步。说白了这不只是关乎技术的突破,更关乎技术怎么公平、安全、合理地投射到每个人身上。
真正的风险在哪里?最让人不安的,首先是数据隐私。谁掌握了你的大脑数据,谁就掌握了你这个人。如果没有足够的法律边界和技术屏障,这些最个人化的意念、情绪、冲动甚至秘密,会不会走向被提取、分析甚至变成赚钱的终极手段?
当设备制造商或数据服务商以「提升幸福感」为由暗中掌控我们思想的入口,未来的大脑是不是还属于我们自己,这一问题已经不是遥远的担忧,而是每个人都必须面对的紧迫议题。
更现实的伦理拷问来自能力扩展的压力。如果脑机设备不只是治病救人,而是变成下一个「家用智能增强件」,谁用谁不用,会不会让社会多出一条看不见的数字鸿沟?高价的芯片最终只让少数人「升级」反而加剧原有的不平等,让落后的人处境更加艰难。
你以为技术是带来公平的,可如果监管和行业自律不到位,最后变成「有钱有设备,没钱靠原装」的冰冷事实。
别忘了人类社会不是靠共识推动科技进步的吗?但大部分普通人其实并不能完全理解高深的神经科技,更谈不上在参与时签署知情同意书时,做出足够理性的判断。
如果医学和商业宣传让脑机接口变成和义肢、助听器类比的必需品,把「忘记自己孩子名字」的恐惧和广告营造的幸福感层层叠加在一起,大量本可正常生活的人是不是会成为无形市场的目标?甚至沦为科技资本和伦理漏洞共同制造的新消费群体,这样的未来是谁能甘心接受的?
这一切最大的困境并非某项技术本身,而是“商业逐利”与“伦理底线”之间由谁来划界限,马斯克的团队在营造未来乐观的氛围,几乎无人会公开讨论,当技术飞速降价、工艺流程实现工业化时,“愿景”有可能成为“市场中每个人都得费心思花点钱。
芯片与大脑通过手术连在一起,但我们对边界和归属的认知其实更容易被无形地切断。
不可否认脑机接口在医学领域的价值,比方它或许给渐冻症、癫痫和抑郁患者带来期望,不过在朝着市场化推动的每个环节里,每一回数据收集、每一回商业承诺、每一项价格确定,都得在法律的严格规范以及社会伦理的反复强调下开展。
我们不需要一场「以治病为由,最后卷入无止境数据掘金和能力竞赛」的技术游戏。
我认为脑机接口就像是一把能打开人类自身边界的新钥匙,与此同时也开启了人脑技术进入消费领域的先例,当我们感慨未来已来,满心期待地盼着科技实现梦想的时候,更得留意美好的愿景别被商业包装给裹挟住了,用户的权益可别被资本的逐利行为给削弱了,每次做选择的时候,都得更慎重些,得保证芯片的那一头,依旧跟用户自身的自由和尊严紧紧相连。
俗话说得好,救命的技艺值得称赞,割韭菜的技艺得小心,脑机接口能让失忆的老人找回记忆,这是人类的荣耀,但要是有一天有人跟你说“不装芯片就落后了”,记得问一句:我真的需要吗?
最聪明的大脑,永远知道什么时候该拒绝,
你会给自己大脑装芯片吗?欢迎在评论区说你的想法。
发布于:四川省倍悦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